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7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96篇
林业   49篇
农学   51篇
基础科学   64篇
  368篇
综合类   366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6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李艳  魏晋  邓良基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647-4650
基于人地协同视角,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诊断成都平原城乡统筹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提出区域土地利用战略框架。结果表明:成都平原人地关系整体上不协同,人地"剪刀差"负效应有扩大趋势、土地利用总体较粗放、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缺乏有效衔接、部分地域功能模糊、农村生境问题突出和非农就业不畅等,都是区域城乡统筹进程中人地关系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基于此,应通过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战略、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农村土地生态整治修复战略和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战略,构建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战略体系,促进成都平原人地关系协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82.
杨旺彬  罗华艳  钟韬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846-10848
在新形势下,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是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保障和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新居建设的重要途径.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区块的选取是一个重点和难点,该研究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探讨县域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区块选取新思路,为同期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区块选择提供切实可行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83.
三江平原地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宏杰  王立民  罗春雨  张继舟  倪红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670-11675,11679
[目的]全面、准确掌握三江平原地区土壤养分状况空间分布情况,为完善土壤养分管理制度与制定合理施肥措施提供初步的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网格法取样,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综合分析该区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土壤养分指标的变异系数偏大,在20.17%~66.39%之间;在研究区域呈现一定的空间结构性,各养分指标的空间结构差别较大;空间自相关性明显,最佳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块金值(C。)均较大,AN和AK的c。/c。+C在25%~75%之间,其他指标的C。/C。+C均〈25%。Kriging插值图表明,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结论]从研究区域的整体养分状况来看,饶河县和宝清县交界处以及萝北县土壤养分状况较好.土壤OM、TN、rrP、AP含量均较高,而研究区域的西南部总体养分状况较差,OM、rr=N、_rK、AN、AP含量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地形条件、耕作年限是决定该区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4.
[目的]针对高分六号影像数据面向植被类型、特别是湿地植被信息识别的最佳波段组合进行研究,为高分六号数据在湿地资源监测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对象,基于高分六号影像数据,结合当地植被特点,开展保护区植被类型识别中的最佳波段组合研究.从影像信息特征、最佳指数因子以及光谱特征曲线和地物可分性角...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究银川平原草甸湿地土壤的分形特征、粒径分布特点以及它们在土壤垂直剖面上的变 化规律,并对研究区土壤分形维数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做初步探索。【方法】以银川平原草甸湿地的土壤 为研究对象,利用水分和盐分差异将研究区分为低湿草甸、典型草甸和盐生草甸 3 种生境,采用粒径质量分布 表征土壤的分形特征,选用 Simpson 物种优势度指数、Shannon-Weiner 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 物种丰富度指 数和 Pielou 物种均匀度指数作为植物的多样性指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银川平原草甸湿地土壤以粘粒的 微团聚体为主,分形维数值趋于 2.28~2.84;3 种草甸湿地的土壤分形维数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典型草甸(2.74) >盐生草甸(2.72)>低湿草甸(2.66);土壤分形维数与粘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极细砂粒和细砂粒含量 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垂直剖面上表层粘粒和粉粒含量较高,深层极细砂粒和细砂粒含量较高,中砂粒波动较大, 粗砂粒仅出现在表层或深层;低湿草甸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较高,多样性指数平均值达 1.15。【结论】银川 平原草甸湿地土壤粒径和分形特点受局部地形环境的水文关系影响较明显;水土过程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产 生直接影响,土壤物理结构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起间接驱动作用,同时人为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6.
施用生物炭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土壤水分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施用生物炭对华北平原农田土壤水分和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于2014—2017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设置施用生物炭7 200(BH)、3 600(BM)、1 800(BL)和0kg/hm~2(CK)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BH、BM和BL处理3年平均增产分别为1.84%、7.28%和5.03%,并且降低了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96%~14.86%、9.42%~19.18%和5.96%~13.50%。同时施用生物炭增加了土壤含水量,与CK处理相比,土壤上层0~60cm BM处理增幅最大;中层60~120cm和下层120~200cm均为BL处理增幅最大(P0.05)。综上所述,施用生物炭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和籽粒产量。统计分析表明,当施炭量分别为3 389~3 882和3 500~4 357kg/hm~2,0~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籽粒产量均最高,且0~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籽粒产量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因此,施用生物炭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水分消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施用3 000~4 500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87.
以黄淮平原种植区为研究对象,综合种植区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状况等因素,借助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黄淮平原灌水技术选择模型。利用单因素、多因素法提出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方法,优选出最适宜灌溉技术。在喷灌、滴灌、微喷灌、低压管灌和畦灌5种方案中,运用所建立模型选择最优的灌水技术,综合因子大小为微喷灌>喷灌>低压管灌>滴灌>畦灌。黄淮平原种植区适宜灌溉技术为微喷带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88.
稻虾轮作模式下江汉平原土壤理化性状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稻虾轮作模式在湖北江汉平原已发展近30年,对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开展不同年限稻虾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有助于科学指导该模式下的农田管理。在同一农渠范围内选择相似的稻田,分别采集水稻单作(CK)和稻虾轮作(1、3、7、13、18和23a)的3个土层深度(0~20、20~40和40~60 cm)原状土样,分析其相应的理化指标。结果显示,与中稻单作相比,长期稻虾轮作会显著降低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并提高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而40~60 cm土层变化较小;稻虾轮作1 a后土壤pH、全氮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但速效养分和阳离子交换量增幅不明显。与稻虾轮作1 a相比,轮作7~13 a稻田的土壤pH和其他各项指标均显著增加;轮作13 a以上,0~20 cm土层的pH、全氮和速效养分增幅最为明显,但20~60 cm土层的理化性质无明显变化。随着轮作年限的延长,0~20 cm土层的pH和其他各项指标均表现为:23 a18 a13a7a1a0(CK),20~40cm和40~60cm土层的pH、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也有相似规律,但增幅并不明显。因此,长期稻虾轮作有助于改善耕层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缓冲能力和提高pH及氮、磷、钾等速效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89.
淮北平原土壤高光谱特征及有机质含量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龙妹  张平  卢宏亮  刘斌寅  赵明松 《土壤》2019,51(2):374-380
以安徽省淮北平原的蒙城县为研究区,采集131个表层土壤(0~20 cm)样品。采用Cary 5000分光光度计测定土壤光谱反射率,分析该地区典型土壤类型的光谱特征,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建立土壤有机质光谱预测模型。首先比较不同光谱变换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光谱预测建模的影响;其次根据光谱相似性对土壤样品进行分类,比较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光谱分类的有机质光谱预测精度。结果表明:①不同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不同土壤类型光谱曲线在整体波段范围内趋势基本一致;有机质含量与光谱反射率呈显著负相关;有机质含量越低,曲线特征差异明显,可能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②土壤光谱反射率经倒数的对数处理后,有机质光谱建模的决定系数和相对分析误差均有所提高,均方根误差降低,模型预测效果较优;③按照光谱相似性分类后建立的有机质光谱预测模型,比按土壤类型建立的光谱预测模型精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0.
成都平原西部土壤速效钾含量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准确获取土壤钾素剖面分布信息,掌握区域钾素运移和合理精准施肥的需要,基于134个剖面(0—100 cm)采样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探讨了成都平原西部土壤速效钾剖面分布特征,并对比分析了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速效钾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高值密集在金马河以南的崇州、邛崃和大邑区域,而低值出现在都江堰—郫县—温江一带,低值区面积占研究区面积50%以上,总体呈现由西南部向东北部显著降低趋势。垂直方向上0—100 cm随土层逐渐降低,表层土壤显著高于下层土壤(P0.05),下层土壤变幅(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0—100 cm不同土层块金系数均为25%~75%,表现为中等程度空间自相关性,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影响。表层土壤速效钾空间分布受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共同影响,土壤类型的解释能力最高,分别是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1.97,2.58倍;下层土壤主要受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影响程度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相较之下,母质的影响程度增加更为显著。总体来看,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研究区土壤速效钾剖面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